当前位置:勿心书院>历史军事>大明元辅> 第256章 贤妻良母学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56章 贤妻良母学堂?(1 / 3)

古人常说“女子无才便是德”,但其实这句话只引用了一半,而且常人在理解上其实跑偏了。

这句话的原话是“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

说“男子有德便是才”,强调的是“德在才前”,是“德重于才”,这是中国一贯的传统思想。

如果换用后世的说法,那就是:一个人如果有德,那他的能力越大,对社会的益处就越大;一个人如果无德,那他的能力越大,对社会的危害也就越大。

这其实很好理解,不好理解的是下半句,什么叫“女子无才便是德”呢?难道真是说女子越是没有才干,就越是好现象?

有道是“家有贤妻夫祸少”,这种老话里所说的“贤妻”,难道一个单纯生育工具就能做到吗?显然不是。所以古人对女子,一样有“才”的要求。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其实和上句一样,只是在强调主次,是在强调“德在才前”,是劝女子要以德行为主的意思,而并非贬辱女子,说女子留不能有才干。

这整个误会,是因为错解了“无才”的“无”字所造成的。其实这个“无”字是个动词,是“本有而无之”的意思,相当于“解衣衣之”中的后一个“衣”,也就是“本来有才,但心里却自视若无”的意思。

正如同古人认为男子谦逊是种美德一般,女子“无”才也是德——本是有才的,却不刻意展示显摆,这就是德。

再说古代女子也并非都不读书,实际上真正的大家闺秀有几个是大字不识的?根本没有。古人甚至杜撰出苏轼有个妹妹,还说苏小妹才高八斗,连大文豪苏轼都要让她三分,可没听说谁对“苏小妹”这个人物大加鞭挞的。至于像李清照这样确有其人的才女,那就更不必说了。

经常看明清传奇、小说的人都知道,那些书里头经常有官宦小姐家里有专门的西席先生教她们读书的情节。甚至某些小姐们读书得颇好,连八股文都能信手拈来,只可惜没有女子科举,一身本领无处施展罢了。

而高务实强调“出路”的原因,也就在于此。

“永宁公主慈善基金”打一开始运作,就是针对贫苦百姓的,毕竟做慈善总不能做到勋贵世宦家庭去吧?

好比说朱应桢家里有妹妹,她需要慈善基金帮助吗?高务实也有妹妹,她们需要慈善基金帮助吗?别开玩笑了。

但既然是针对贫苦百姓做慈善,那这慈善就一定得是真正能够帮助到对方的。

好比说收养孤女,这事儿高务实的母亲张氏就很喜欢做,但她收养的孤女几乎无一例外全都成了高家的侍女——别看做侍女是“为奴为婢”了,其实这真的是帮了人家,因为人家本来可能已经要饿死了,现在做了高家的侍女,不说穿金戴银,至少也能衣食无忧,而且还能嫁人生子,人伦圆满。

这么就不是帮?

但永宁公主这次突发奇想,想要给女子建学校,高务实就不得不提醒她了:教是可以教,但教出来有什么用呢?你就算把她们教得再好,时文水平跟我高务实一样,放出去都能考状元了……可那又如何?她该饿死还得饿死,因为这科举她没法去考啊。

大家闺秀们读书,是因为将来她们的夫君几乎都是读书人,所以她们也需要有些学问,最起码不能夫君说了什么话她都听不明白,总要能交流得上才行。

比方说陆游和唐婉,他们的爱情故事许多人都知道,这里没必要详述。只说陆游写了《钗头凤·红酥手》之后,他前妻唐婉见之,便和了一首《钗头凤·世情薄》。这首和作难道不是上佳之作?

更何况古人读书首先是修德,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家认为读了书的女子更能对夫君有所助益。

但是这里的前提是大家闺秀,既然是大家闺秀,按照门当户对原则,夫君家里的条件也不会差,所以她本身是不愁吃穿的,读书也不用冲着“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去。

简单的说,她们读书是为了配得上更好的夫君,而不是拿这些才华去卖钱。

但需要公主基金救助的贫苦女孩们就不同了,你教她们读书,她们也嫁不进勋贵世宦之家。而如果只是嫁给寻常男子,比方说嫁给一个泥瓦匠,那她读的那些书也没有太多意义,倒还真不如学些女红之类,好歹还能帮家里做点事,补贴补贴家用。

至于说去勋贵世宦家庭做妾……众所周知,名妓从良去做妾的颇有不少,但很少有能够真正和谐融入家庭的,原因就是这些名妓通常才貌双全,容易得宠,如此则正室夫人多半不会高兴,而正室夫人一旦不高兴,结果就是家宅难安。

妾与妻争宠这种情节,一般只出现在言情小说当中,实际上基本不可能出现。因为妾在法律之中只是一种财产,而妻则是主人,主人当然有权处置她的财产。

有道是娶妻娶贤,纳妾纳色。做妾的话,就真的无所谓才不才了,甚至有才反而更遭正室夫人忌惮。而永宁公主想必也不是为了给豪门大族提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