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受宠若惊,小心翼翼的瞄了自家老爹一眼,这才伸手接过奏疏。 他心中略有些紧张,皇爷爷的这种做法,代表着一种沉甸甸的信任,他感觉到肩上承担着重大的责任。 打开奏疏,朱高炽细细的读了好几遍,不禁眼前一亮,对朝堂上顶级文臣的思路感到惊奇和佩服。 奏疏中提到的阁部,完美的避开了宰相制度的缺陷,可称得上是做宰相的事情,却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权力。 如果让朱高炽来形容,那便是这所谓的阁部,实际上就相当于皇帝的私人幕僚,只有对事情的建议权力,却没有任何的决断权。 而组成阁部的八位官员,都来自于六部,这就意味着不会有迂腐无能之辈,至少不像之前的四辅官一般,虽然忠心耿耿,却能力不足,过于平庸。 不过朱高炽心里明白,皇爷爷既然让他看,自然不是听他说好话,必定是对其中某些方面还有不满。 稍作思索,朱高炽便道:“皇爷爷,孙儿觉得这份奏疏体制完备,思虑周祥,并无不可。但以孙儿的想法来说,组成阁部的官员全都来自六部,很容易便有结党营私之患,应当广开门路,让更多的文臣都能参与其中。 其次,阁部官员既没有实权,又没有职位,未免太过于卑微。短时间内还好,长此以往,官员必定会懈怠,对待朝政敷衍了事。臣子也只是普通人,谋权谋利乃是人之常情,故此可适当增加阁部官员的待遇,让他们更加用心。 这两点是孙儿能够想到的法子,请皇爷爷裁断。” 对于朱高炽的回答,朱元璋满意的点了点头,虽说有些理想化,且非常稚嫩,但如此年纪就能想出这些,已经颇为不易。 他再看向,对此可有什么想法?” 朱棣摇了摇头,他的想法和朱高炽没太多区别,顶多就是些许字词的不同。 他心中感慨,炽儿的头脑确实让他惊讶,以往只是知道他仁厚老实,没想到还有这份见地。 如此一来,朱棣心中对朱高炽更看重几分,以往只觉得老二更像他,聪明机灵勇武,没想到老大也有非同寻常的内慧,这朝政之事,若是让老二来答,恐怕是支支吾吾不知所措。 朱元璋颇有些恨铁不成钢,,盯了朱棣一眼,道:“你的心思也该多花点到朝政上来,遇事多用些脑子,高炽十四岁就比得上你了,你也不知道羞,咱看呐,未来咱这好孙儿成就可比你高。” “儿臣明白。” 朱棣瓮声瓮气的答了一句,心中颇有几分郁闷,心说炽儿没来之前,咱爷俩可是父慈子孝相看两不厌,怎么炽儿来了之后,我这做儿子的地位直线下降,就今天已经领了两顿责骂了。 这也就是才开始,若是时间再长一点,这可怎么办?要不我和炽儿换一下,他当爹,我来做这个好孙儿? 朱棣正胡思乱想着,朱元璋将话题扯回到阁部上来,道:“咱看了詹徽的奏疏,他的想法的确不错,可还差了点。阁部既然是给咱用,就该集思广益,怎么里面只有六部的官员,难不成大明朝只有六部,而无其他部门了? 这些做臣子的,心窄,总想着打压异己。你个做太子的怎么这点也看不懂,还不如高炽聪明。高炽都知道要文官全面参与,你还没想透?” “爹,这点儿臣也想到了。” “你就想到这一点,没往更深处想想?” “啊?” 朱棣茫然,还能怎么想? “榆木疙瘩!” 朱元璋叹一口气,道:“咱手底下,除了文臣,还有武将,怎么这阁部内只有文臣?” “爹,您是说让凉国公他们也参与进来,可武将们大多不学无术……” “咱怎么就生了你这个蠢儿子,真气死咱了!高炽,你懂了没?” 朱高炽挠了挠头,小眼睛中闪过思索之色,很快便答道:“皇爷爷的意思是,阁部之中也要文武制衡,以防一家独大,不能让阁部成为文官的一言堂。” “聪明!” 朱元璋大赞,笑道:“跟咱打江山的这些老家伙的确没读什么书,可下一代咱是花了心思培养,到时候选几个聪明机灵的入阁部也就是了。” 朱棣被老爷子好一顿抢白,心中微叹,这话炽儿说出口,您未必怪罪。 可他身为太子,真要这么说,岂不是让人怀疑,还未登上皇位就在这谈论制衡之道,莫不是已经将自己当成皇帝了? 朱棣从小接受的教育,人生的经历,再加上他对老爷子的恐惧,以及各种史书上的前车之鉴,让他学会了藏拙,也学会了隐藏自身的真实意图。 太子之位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