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还要挑水浇灌庄稼,入不敷出。 这月沈氏去布施,燕明荞又拿了二百两银子出来。但这回并未送粥,而是一人领两斤米两斤面,麻袋装着,可以回家慢慢吃。 二百两,加上沈氏给燕国公府拿的二百两,差不多能帮万余人。 自然也有一人领多次的,但是来领米面的总是那群人,燕国公府的人不盯着,他们还盯着呢。 在盛京城布施的不在少数,像礼佛信佛的人,都信结善缘得善报,沈氏布施就是为了给儿女积福。 还有一些人并非为了积福,而是做给外人看,去布施积德行善,外人看来都是好人,也是一种障眼法。不过这两种法子,都能帮到贫苦百姓。 但有句话说得好,救急不救穷,靠着布施得来的米能熬过酷夏,却熬不过因为干旱不景气的秋冬。 朝廷下达了许多道条令,但收效甚微,圣上月中亲自登天坛祈雨,希望能尽快下雨,可一晃到六月底,天还干愣愣的,滴雨未下。 偶尔有阴天的时候,可乌云聚在一块儿没一会儿,就散了。 燕明荞被这天气弄得有些燥,傅先生每日还来上课,但教抚琴和画画的两位先生因为天热把这两门课给停了。 她如今一日只上一节,女红这门课月初燕明荞就不上了,她学了简单的针法,能绣简单的花样,母亲说这便够了,这门功课不需要太过精通。 傅仲宴过来会讲讲民生疾苦,燕明荞担心外面的,但是以她一人之力,只能帮一些人。 再说了,她这么辛苦赚银子,让她全捐了做善事,她也舍不得。 她赚钱是为了家人为了自己,有余钱,燕明荞愿意帮忙,但没到先人后己的地步。 傅仲宴觉得这样没什么不好,这没几个人愿意把自己的银子给别人花。 一直到七月,南方旱情有所好转,可越朝北方的土地都没下雨。 算着,盛京已经一个月零八天没下雨了,庄稼干瘪,哪怕过几日大雨倾盆,也没法儿补救。 燕明荞打算给自己的两个庄子减三成租子,这样庄户还能多留些粮食。 七月中旬,盛京终于下雨了,但地里的庄稼已经干了一大片。 燕明荞仰头看着天边雨幕,轻轻叹了口气,虽然下雨了,可是庄稼已经旱死了,这人不管是愚钝还是聪慧,到头来都得看老天爷。 因为旱情,粮价上涨,倒卖粮食的商人赚得盆满钵盈,燕明荞的茶叶生意倒是没赔钱,但生意不太景气。 不过有的赚总归是好的。 然后就是朝廷出面,管控粮价,等到中秋节,这事儿才彻底过去。 燕明荞懵懵懂懂地明白了些道理,发国难财不长久,做生意还是要凭良心。 总之,今年的夏天还是比较糟心的,秋收也不痛快,燕明荞觉得光买庄子也不行,万一赶上年景不好,岂不是一年到头全打水漂了,毕竟粮种还要钱呢。 所以手里的余钱打算置办宅子和铺面。 燕明荞现在手里有一万六千余两,这个银子足够置办一处小宅子,选一个地段好点的铺面。 她不想把银子全花光,所以二选一还是先买了铺面,这样租出去租金还能高一些,她在国公府住,宅子说实话没什么太大的用处。 铺面不租出去的话还能卖茶叶,算是她卖茶叶的一个定点铺子。 铺面是林枣跟着掮客去看的,选了三处,燕明荞看过之后定下一处,花了八千四百两,但这银子过两个月还能赚回来。 下个月就是中秋节了,初秋天气最是凉爽,国公府也恢复了以往的样子,许静姝刚进门,但得和婆婆一起准备中秋家宴,这也是她嫁过来第一次操持大事。 沈氏手把手带着,许静姝学的倒也快,很容易就上手了。 中秋过后,许静姝带着燕明月频频参加宴会,这是沈氏的意思,出去露露脸,别人好知道燕国公府有一个快要及笄的姑娘。 至于为何让许静姝去而非沈氏亲自去,一来她年纪大了,懒得参加宴会,二来国公府早晚要交到许静姝手中,参加宴会,是很寻常的事。 许静姝来国公府有一个多月了,明白燕明月是孟小娘的女儿,但和正院关系不错,所以婚事要尽心。 明荞从前是陈小娘的孩子,但因为明玉曾经落水,所以就被养到了正院,现在记作了嫡女。 而府上其他妾室、公子、小姐,看亲疏远亲,婆婆如何她就如何。 偶尔,明荞也会来帮忙,许静姝求之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