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冬,叮冬。” 黄沾话口未落,门铃声就已经再次响起。 林燕妮打开了房门,走进来的是两个男子。 走在前头的略微有些富态,满脸笑纹。已经年过半百。 跟在他身后的,则是一个小青年,年纪与李逸相彷。 他们似乎应该不是第一次来,直接就走了进门。 在后面的小青年更是将手中拎着的果篮递给了林燕妮。“anut,好久不见。你还是这么漂亮。” “阿骢,你来啦。”黄沾见到那人,开口打招呼道。 “我带了只好野过来。”那人哈哈一笑,拍了拍自己抱在怀里的酒盒。 “那就真的要好好试下了。”黄沾搓着手掌,一副沉迷模样。 他本就是好酒之人,还曾经为人头马制作过广告,是他们的形象代言人。 那句“人头马一开,好运自然来。”就是出自黄沾之口。 “哦?你有客人来访啊?这两位小友看着都有点眼熟哦。”那人跟着黄沾走进客厅,当然也看到了李逸和卢冠廷。 “我来同你介绍下。”黄沾接过酒盒,放在了茶几上。 “寸头这位是着名的音乐人,卢冠廷先生。” 介绍完卢冠廷后,黄沾将手掌摊向李逸。 “至于这位……” 黄沾故意拉长声线。 “就是你日思夜想的李逸了,哈哈哈。” “至于这个老家伙是谁,我想不用我介绍吧。” 倪匡扶了扶眼镜,“原来你就是李逸。” 眼前这位粤语不怎么标准的中年男子,正是李逸与黄沾方才口中的倪匡。 倪匡,颇为传奇的男子。李逸对他的观感,也颇为复杂。 但不管如何,作为晚辈。 李逸还是赶紧站起身来打招呼。“倪匡先生,你好。晚辈正是李逸。” 说话的同时,李逸也在上下打量着倪匡。 此时的他,已经告别了年轻时销瘦的身材。穿着白衬衫西裤,笑脸盈盈。常在镜片后的双目习惯性地眯成一条缝。 跟早年的照片相比,年过中旬的倪匡已经失去了那股锐气。 正如跟他合作过的《天天日报》总编辑于云笔一般。 步入人生中后期的倪匡,笑口骑骑,粗看上去周身圆润。活像一直张开嘴巴等着吞吃钱币的三足金蟾。 对于倪匡这位小说巨匠,李逸的观感也是颇为复杂。 论才华,他确实是天生的小说家。论经历,其他三大才子的前半生。都没有他一人精彩。 金庸出身海宁查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自小就是小少爷一位。 黄沾也是书香门第,家中长辈都是知识分子。 至于蔡澜,家族几代经商。是新加坡出了名的潮商。 而倪匡,虽然同样也是家学渊博。但出身内地的他,前半生却颇为坎坷。 但内蒙插队时,倪匡因为天寒地冻,把河流上的木桥砍成柴火给烧了取暖。还因此出了人命。 倪匡担心受到牢狱之灾,便一路往南逃窜。 一路上,他自制介绍信,通牒。用白萝卜凋刻成印章。 就这么跑到了上海,在那边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来继续南下广州,最终偷渡到了香江。 到了香江后,倪匡也是从最底层做起。 他白天在工厂打杂,晚上在大专院校进修。 后来在《真报》出任校对,编辑和记者。 并同时用笔名发布原创小说。 短短几年时间,就成为了香江知名的作家和电影编剧。 “你的《鬼吹灯》很厉害,去年的单行本销量都比我高。”倪匡闷了半天,才憋出这句话。 他粤语口音很重,说得又快。平日里如非必要,一般都不会开口讲话。 指导后来他与蔡澜,黄沾三人主持《今夜不设防》,这种情况才有些改进。 “区区销量,倪匡先生不会放在心上吧。论写字搵钱,香江哪个人能及得上你啊。” “我也是你的书迷,《卫斯理》的每一部我都会看。” 李逸呵呵笑道。 李逸的话语,让倪匡颇为受用。是人都会喜欢被夸,尤其是被相同领域内的大拿夸奖。 李逸这一番说话,让倪匡就像大热天时,连喝了三大杯洋酒一般爽利。 他本来就对李逸没多大恶感,只是发发牢骚吧了。如今后者都主动示好,他也不再端着。 “哪里哪里。李逸小友的《鬼吹灯》我也是每一章都有追读。论对国内山川河岳,风水玄学的研究。” “怕且整个香江,小友你都是《数一数二》的。” “有时候我在看报时都会怀疑,小友到底是香江人士,还是出自内地?” 倪匡说得这一番说话,也是《鬼吹灯》这部小说能在香江爆红的关键。 对于香江的大部分人来说,祖国只是一个缥缈的印象。他们已经远离许久。 而李逸的《鬼吹灯》,从XJ沙漠,到黄土高原。从云南虫谷,到大兴安岭。 整个祖国的大好河山,就这么完整的呈现在书迷们眼前。这对于偏安一隅的香江市民来说,简直就是降维打击。 他们的最高峰,太平山。放到了内地,也就是一座小山罢了。 “我还没上过内地,虽然一直心有所想。大多数资料,都是历史文献,各种古本得来。前人之事,后事之师嘛。” 李逸的话让黄沾和倪匡都颇为受用。 似他们这几个,无论主业是小说,亦或是音乐还是美食。但无一例外,都是喜欢翻书看书的。 “小友说得有理。难怪你能小小年纪,就闯下如此大的成就。” 听了李逸的话语,倪匡不由得赞叹道。 “来,小友。我给你介绍一下,这是犬子阿震。你们年龄相彷,一定有许多共同话题。” 说罢,倪匡拍了拍身后的年轻男子。“他刚刚从国外大学毕业。你们年轻人没事可以多点交流。” 年轻男子也是极其配合的伸出手,“你好。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