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的,则是在想皇帝究竟是否借题发挥。 坐在中间的谏议大夫沮授已经明白不妥之处在哪里了,皇帝在试图重构忠孝的理念,让‘忠’大于‘孝’。有汉一代,忠与孝在某一层面上是平等的,甚至很多时候对宗族的‘孝’还要大于对皇帝、对汉室的‘忠’。如今皇帝正是在借此伸出他的第一步试探,也就是先放出口风试试态度,沮授心里已经看明白了一切,但由于他刚归降不久,不好出风头,又存着借此观望众人对年轻天子的威权究竟慑服到什么地步的想法,所以缄口不言。 然而皇帝在臣子心中的威权远超乎沮授的预料,本来以为或许会有人出面谏阻,谁知一个也没有。难道在朝廷里,是没有人敢挑战皇帝威严?还是敢反驳皇帝的人远在长安,不在军前?沮授吃惊的想着,权力不是人给的,而是靠自己得来的,如果年轻天子的权力真大到旁人不敢轻易冒犯,那以后处事就该愈加谨慎,至少不能不清不楚就给人当枪使。 座中唯一出面直言的就是荀攸,他轻轻将话题拨回去,却也没有取到真正反驳的效果:“张猛与张少府乃是兄弟,兄弟之间,当称之为‘悌’,而非是‘孝’。历代以来,多有因忠君之事而忘家者,故张猛尽心为国,不得受非议;失于悌友,也不得受褒扬。” 皇帝对荀攸笑了一下,不再借由头往下说,他其实只用看一眼底下那些不明形势的冀州士人的样子,就已知道自己达到效果了。 “都言河北士人耿介有性情,可我今日见那沮授,却不似传闻中敢犯颜直谏袁绍的强项。”皇帝命众人退下后,又唤上贾诩随自己四处走走,他想起沮授以及那一干冀州人低调的样子,心里既是得意又有些失望。 “袁绍当初心存忌惮,弹压不住手下的豪强,所以才会有沮授、田丰的耿直刚烈,郭图等辈亦能几句话便左右袁绍的心意。”贾诩把两只手拢在袖子里,坦白的说道:“说到底,彼等并非真的强项,而是自凭身后有所恃,故才无恐于犯谏。” “所以在我这里就行不通。”皇帝手下势力分化、冗杂,他创业以来也没有过度依赖某一方,这就导致他天然的就拥有不需给任何一方好脸色的资本。不像是袁绍,来到当地士人的势力范围内,又没有能力,自然要处处受人的气。他刚才借助自己对臣子的掌控力度给了河北士人一个深刻的印象,既方便在他们心中树立自己的威权,也能将他们愣头青似得想照搬对袁绍来对皇帝的念头趁早打消。 “贾公且等看着吧,风气如此,总会有人跳出来。” 皇帝说完,贾诩便在他身后微微点了一下头,也不管皇帝看没看见,就像是只知点头的木偶,又像是在例行公事的听着皇帝的胸臆。 “你来看这个。”皇帝走到一个偏僻的拐角处,示意穆顺站远处留守,便转身将一份已经打开过的封事递给贾诩。 贾诩楞了一下旋即将双手从袖子里伸出,将袖口抖落至手腕之后,双手接过那份封事。 “这是皇甫嵩用军中快马传来的封事。”皇帝摆手示意贾诩打开它,顾自叹了口气:“是遗疏。说起来也是第二份了,长安的法衍、荆州的赵公身体据闻报也都不好,也不知今年是怎么了……” 贾诩一字一句的看完了皇甫嵩的遗疏,古井无波的脸上罕见的出现了震惊的神色,显然这件事是不在他掌控范围之内的:“如此胆魄,臣倒有些不信这是出自骠骑将军的本意了。” “贾公的意思是说。”皇帝慢悠悠的问道:“司马懿仿照皇甫嵩的笔迹,故意匿死不报,图谋兵权,甚至还敢欺君?”说到这里,皇帝也忍不住冷笑了一声:“此人胆魄是有的,但以他的才智,犯不上自寻死路。” 司马懿年纪轻轻,在军中又没有根基,一时拿到兵权不仅没有什么用,反倒会在事后害了他全家性命,这不是一个明智的人能做出的选择。贾诩也是明白这一点,他目光一动,仍有些不敢相信的说道:“臣只知骠骑将军除了中兴汉室以外、一直以羌患为生平憾事。臣以为彼等既敢让马腾诈降,引贼寇入扶风,就是骠骑将军的胆魄了。没想到……还是臣算错了。” “贾公也是人,岂能处处料事如神?”皇帝笑道:“皇甫嵩隐忍、守成半生,循规蹈矩,一点错也不敢犯。他这半辈子的胆量,看来都用在当下了。” “司马懿的胆量也不小。”贾诩又一次提到了他:“像这种事,光是聪明还不够,有舍得置自己于死地的胆量,才是最难得的。此子不凡,以后必成大器。” 皇帝脸上的笑容忽然散去了,司马懿是进一步、又退一步,他的作为常常让皇帝想起来就无奈。对方预见雍凉之战,设计留下来博取大功,若一直这样下去,他固然是得到了功名封赏,但皇帝厌他心思不纯,已经打算让他以后止步于此、闲置不用了。可谁知皇甫嵩居然在临死前拉了司马懿一把,让司马懿接着昧死不报的罪,抵消前功,平平安安的归家隐居。 这样司马懿在军中积累的声望与人脉也有了,又避免了锋芒毕露引人忌惮,一进一退,得大于失,这让洞悉原委的皇帝感到有些恼怒。 “皇甫嵩的名号仍在,的确可以避免无数纷争与变故,此人固然是为了保全大局、出此下策,但也不是他隐瞒不报的理由。”皇帝冷着脸说道:“皇甫嵩这样做,置裴茂、钟繇二人的颜面于何地?司马懿身为监军,不知劝阻,反倒推波助澜,实在难测其心。” 贾诩沉默了一会,道:“臣以为,此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