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勿心书院>历史军事>大唐第一闲人> 第144章 不解风情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44章 不解风情(1 / 2)

这一顿午饭吃下来,田茂才是被两个不良人抗出去的,一路吐到后堂私宅,刚沾上睡榻就不省人事了。 萧珪和李适之两人,倒是一点事都没有。 李适之遇到一个能陪他喝好的人也不容易,因此心情十分美丽,看谁谁都顺眼。原本午饭过后,萧珪是要告辞离去。但李适之不让他走,非要萧珪再去陪着他饮茶叙话。 萧珪对于李适之这位随和又敞亮的河南府大尹,倒也挺能看得顺眼,于就是就陪他去了伊阳县衙的公廨客舍。这里就相当于是伊阳县的官方“招待所”,专门接待因为公务往来的官员。客舍内一切陈设优良,服务也是一流。 田茂才早就替李适之安排好了下塌的房间,睡榻床铺都是新换的,一应用具都是上选,还专门指派了两位精明能干的小吏,前来伺候。 进了房间以后,李适之便叫萧珪陪他饮茶叙话。 县衙小吏便唤来了一名精通茶艺的婢女,带着一套精美的茶具,前来煮茶伺候。 如今,饮茶在大唐已经比较流行。并在权贵阶层,形成了一整套比较成熟的茶艺流程,也出现了许多精美的制茶工具。在历史上素有“茶圣”之称的陆羽,就是唐代人。他总结归纳了唐人的这些饮茶经验,才写了出影响后世上千年的《茶经》,奠定了“茶道”的一切理论基础。 曾经做为一名对中华古董颇有研究的“雅贼”,萧珪对那个茶艺婢女所用的制茶工具,有了莫大的兴趣。 她的工具共有二十多件,无论是碾茶用的铁碾,还是装茶的金丝银篓,仰或是煮水的仙鹤铜炉与夹炭的银花双著,制作无不精美,充满艺术气息。 这其中的任何一件,倘若是在后世完整出土,必然都是传世的珍品古董。清末以后,数以百万计的这类珍品,都搬家去 了不同的国度,成了他国珍藏的艺术品。 萧珪的艺术品味,也多半就是来源于这些,流落于海外的中华“珍品”。 李适之看到萧珪一直盯着那婢女,便笑道:“君逸,你对制茶很有兴趣么?” “有一点。”萧珪点了点头,说道,“尤其是这些茶具,我觉得颇为精美。” “你眼光不错嘛!”李适之呵呵的笑道:“这样的茶具,整个伊阳县衙估计也就只有这么一套。便也就是在京县衙门,才能见到它们。倘若是在偏远州县,你我二人大概也就只能用陶瓮来煮些茶水,随意饮用了。” “是么?”萧珪好奇的眨了眨眼睛。 李适之笑呵呵指向那位婢女,“不信,你问她。” 那婢女连忙放下手中的工具,施礼下拜的说道:“回大尹的话,好让萧郎君知晓,伊阳县衙确实仅有这一套茶具。便是明府君自己,平常也舍不得用。只有官长与贵客来了,方才请出待客。” 萧珪点了点头,原来它们在大唐时代,也是顶级的奢侈品! 李适之说道:“君逸若是真感兴趣,改天去了洛阳,我带你去看更好的。” 萧珪叉手拜了一礼,“多谢大尹。” 李适之笑了笑,“那你是去,还是不去啊?” 萧珪也不由得笑了,有必要问得这么清楚么? 李适之一副静候下文的表情,看来没打算轻松放过他。 萧珪便爽快答了一声,“去。” 李适之笑呵呵的点头,“好,那我可就等着你了。” 闲谈之中,婢女已经煮好的茶水。呈上来之前,婢女分别问请二人,要加什么佐料? 萧珪说什么也不用加,直接拿了过来。李适之则是加了少许的盐,点了两滴醋,还要了一点点花椒粉。 萧珪有点好笑,李适之还真是有些重口。 其实这也不能怪李适之,时代不同 而已。唐人饮茶,其中必加各种佐料,他们就是这样的一个风俗习惯。 李适之饮了一口茶,表情颇为享受,爽朗的笑道:“这姑娘手艺真是不错。来人,看赏。” 他的仆人立刻走了进来,将几颗漂亮的宝珠,赏给了那个茶艺婢女。 茶艺婢女连忙谢恩。 萧珪觉得,李适之出手还真是大方。那种珠子被唐人称为“瑟瑟”,是从西域进口来的一种珍贵玉石。其中一颗,至少也不输于一枚波斯金币,价值上千钱。 这位茶艺婢女服务了不到一个时辰,所得的赏赐,已经相当于县令田茂才的一两月薪俸。 如此看来,大唐的茶艺师,也是颇有“钱途”的。 萧珪由此心中一亮,我若在洛阳开一家,专门服务于权贵与豪绅的“茶艺会馆”,情况会是怎样? 茶煮好了,那个茶艺婢女也就暂时回避了。 两人都用了小盏饮茶,这添水倒茶的任务,自然也就落在了萧珪身上。 于是他便有了机会,将那些制作精美的制茶工具把玩到手。 由于以往对这些东西早有研究,再加上萧珪曾经也是酷爱饮茶,平常没少接触茶艺,因此操作起来颇为顺溜。 李适之看到这般情景,又是夸赞起来,“看来君逸,还颇懂茶道?” 萧珪笑道:“只是略知一二,还远远谈不上懂得。” “诗书酒茶,皆是文人雅事。”李适之一边说着,一边从怀里拿出了一份纸笺来,说道,“刚好我这里还有一副字,有请君逸品鉴。” 萧珪连忙摆手,“不行,不行。我的水准,远远不够。” “不必过谦。”李适之将纸笺往萧珪面前递了过来,坚持道,“你拿去,看一看吧!” 萧珪只好将它接了过来,说道:“萧某,却之不恭了。” 他将纸笺展开一看,当即有些惊愕。 纸上 写着一首诗。 第一眼看来,这字迹大体上运用的是,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笔意。 但是千万人临摹《兰亭集序》,却能写出千万种不同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