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勿心书院>都市言情>让你去炊事班炒菜,你设计核动力潜艇?> 第51章 走廊争执:科技新星的非电子冒险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1章 走廊争执:科技新星的非电子冒险(2 / 3)

,通过开设研讨会与分享实战经验,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一同攻克科学难题。

在一次大学的讲座上,李长生特意准备了一场关于智能微针推注器的详细介绍。

大礼堂中座无虚席,他侃侃而谈,神情专注。

“这个设备在医疗领域的巨大潜力不仅在于它的智能化,更在于使操作更简便,减少传统医疗程序中的痛苦。”

他一边展示模型,一边解释其中的原理。

学生们认真听讲,有的在笔记本上奋笔疾书,有的则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

在演讲的尾声,李长生鼓励大家,“希望你们能从中找到灵感,敢于去实践自己的创意。记住,创新不仅源于聪明的头脑,更来自勤奋和坚持。”

讲座后,很多学生纷纷上前向他请教。

一个扎着马尾、眼神坚定的女孩小心翼翼地问:“李先生,我很想研究新材料用于推注器的智能针头,不知道从哪里着手?”

李长生微微一笑,耐心指导道:“你可以从现有材料的特性和它们的耐受性研究入手,然后考虑如何结合我们推注器的需求进行创新。”

结束讲座的当晚,李长生的心中充满奋发的动力。

他从这些年轻学子中仿佛看到了过去的自己。

他坚信,分享经验不只是传递知识,更是在塑造未来。

在校园活动的一些空余时间,他参与了几场小型的技术竞赛,刻意将自己投入不同角色考验中,时而作为构思的主导者,时而作为团队的一员。

通过实战,他不断完善自己的技术能力,对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加多样化。

在一次竞赛后,遍布学生如织的广场上,他碰上了李恒。

“长生,你最近在大学里名声大噪啊,我们的年轻人讨论你比讨论流行乐队还热烈。”

李恒调侃道。

李长生笑了笑,回答道:“多亏了您的智慧,让我有动力去影响更多的人。”

回到实验室后,一天夜里,黑科技系统突然发出新的科研建议。

它建议李长生尝试开发一种高效储能的设备——一个能集成到现有设备中的小型空气动力能源装置。

这一建议激发了他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他立刻投入到新课题的研究中。

随着任务的提出,系统示意了一些重要提示,李长生发现自己以前对能源领域的认识竟是如此浅薄。

他翻阅着资料,灵感如涌泉般喷薄而出,结合对新兴高科技的审视,他逐步推演设计图,兼用多项学科的原理将装置的蓝图愈发完整。

李恒前来实验室时,看到李长生全神贯注的模样,不禁感叹:“长生,看到你又如此投入,真是让人高兴。其实多和那些年轻的面孔接触也是一种锻炼。”

“确实。”

李长生点头,“他们很多问题都让我重新思考我原来没有考虑过的细节。”

“那不错,我们的科技正是需要这样新的火花。”

李恒支持道。

在不断的尝试和调整中,实验进度显著提升。

李长生意识到,集思广益与多学科合作是现代科研所必需的。

他开始协助以往的同事和导师李恒,探索更多前沿科技的可能性。

在未来几周中,他逐步建立了一个跨领域的合作团队,包括计算机科学、材料工程以及生物医学等各个领域的专家。

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各自施展所长,首次整合项目便在科学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李长生逐渐意识到,虽然自己的科研能力卓越,但有时他人经验的引导与合作的力量同样所向披靡。

他领悟到,联盟生成的无尽可能,是通往科技前沿的有力推助器。

正是这些不断收获的创新与信任,撑起了他对未来更大成就的无限信心。

李长生此时正置身于资料室外的走廊上,周围热闹的人流视而不见,一心沉浸在手中的科技资料中。

他靠着墙,不得不在这里阅读,因为资料室内那些有限的座位早就被占满。

他目光炯炯地扫视着手中的解析图,时而在笔记本上迅速记录,时而轻声自语推敲每一个细节。

“这儿可真是个学习的好地方啊。”

李长生想着,眼角瞥见一位资料管理员正用力走过来。

他练习过几次的微笑试图友好地问好,但后者显然没意识到他的存在。

“喂,站开些,你挡路了。”

管理员不耐烦地嘟囔着,直接向李长生挥手示意。

李长生略一惊讶,下意识地抬头看他,准备解释。

“这位先生,我只是想……”

李长生微微皱了下眉,还没说完,管理员干脆利落地打断了他。

“都说了让开!太不懂规矩了。”

管理员声色俱厉,语气不善,引起了走廊上其他同事的注意。

某些同事眼看情况不妙,开始小声议论起来。

“李长生可是一直专心研究的,有必要这样吗?”

一个挺熟悉李长生的同事在其他人耳边窃窃私语。

李长生尝试从管理员手中抢回自己珍贵的资料,此时的场面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