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勿心书院>其他类型>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203章 陈景恪的成长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03章 陈景恪的成长(2 / 3)

终表现相当完美。

而这也给了陈景恪更多的自信。

随着他的插手,历史已经逐渐偏离,穿越者的经验总有用完的一天。

到时他该如何自处?

现在有了答案。

朱元璋集团的效率是很高的,很快就有了初步的方针。

几日后的早朝,朱元璋就下令对北元用兵,先打辽东斩掉北元的一条臂膀。

对此群臣自然没有什么意见,打北元可以说是大明第一要务。

就算最保守的人都知道,不把北元彻底打垮,大明的国祚就不能算是稳固。

区别就是在攻打的方式上,大家的见解有所不同。

但打辽东确实是最稳妥的办法。

北元主力在草原上,大明的军队打过去,他们打不过能跑。

但辽东他们没地儿跑,只能和大明硬碰硬。

攻城略地,正是大明军队最擅长的。

所以,打辽东是大明朝文武都赞同的策略。

眼看计策就要通过,意外出现了。

徐达站出来提出了质疑:“高丽王首鼠两端,且更倾向于北元。”

“若我们攻打纳哈出(北元辽东丞相)时,高丽出兵助阵怎么办?”

然后不少人站出来附和,说不排除这种可能。

这一下文官集团也懵了,他们不太懂军事,不知道是否有这种可能。

但这个质疑是徐达提出来的,还得到了这么多将领的赞同,可见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

一想到高丽有可能背刺,大家就有些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难道站出来替高丽担保?

别开玩笑了,自家九族又不是批发的,谁吃饱撑了替他们作保。

但辽东又不能不打,怎么办?

群臣商议之后做出一个决定,派出一支使节团去一趟高丽,试探高丽王的态度。

高丽推崇程朱理学,朝廷决定投其所好,派遣一些读书人前往高丽做学术交流。

谁都知道,这支队伍是去游说拉拢高丽读书人和文官集团的。

虽然觉得宗主国这么做有点掉架子,似乎是大明反过来求高丽一样。

但仔细想想也确实是最合适的办法。

如果能靠游说安抚住高丽,相当于是省却了几十万大军。

于是朝廷很快就组建了一支三百余人的使节团,其中有官吏,有随从,有读书人。

但朱元璋依然不满意,号召民间有才学的大儒前往交流学问。

然而响应者寥寥。

有些是不屑于去和蛮夷交流,认为是对自己的贬低。

有些则是惜命。

大明这么大张旗鼓的行动,北元会不采取措施?

到时候人家来个当街刺杀,死了就白死了。

所以还是不去的为好。

这让朱元璋非常生气,对程朱门生也彻底失望。

虽然之前陈景恪一直贬低程朱门生,但朱元璋还是将信将疑的。

毕竟程朱理学那一套,太符合统治阶级的需求了。

然而现在他终于知道,什么叫道德标兵的双标了。

靠这些人来治国,大明的成就也就那样了。

如果他没有见到过陈景恪描绘的世界,或许会将程朱理学奉为圭臬。

现在……罢了,大明要走属于自己的路。

但总有人会站出来当逆行者,成为那一缕光,这一次方孝孺再次站了出来。

并发表了一篇文章。

这次他没有喷任何人,只是详细讲述了儒学是如何成为显学,又如何成为唯一显学的。

孔子有教无类广收门徒,教导出了无数的学生,又周游列国宣扬学问。

无数先辈斩荆披棘才有了儒学的显贵……

之前的儒生上马能战,下马治国……

我等身为儒家门生,当效仿先贤广播学问……

最后表示,他将亲自前往高丽,践行圣人之道。

此文一出,除了零星几个人骂他沽名钓誉,儒家大多数人罕见的保持了沉默。

随后不久,前去鸿胪寺报名的儒生就开始变多。

一个月后人数达到了六百余。

看到这份名单,朱元璋欣慰的笑了:

“儒家兴盛千年,还是养出了一些血性男儿的。”

“这些人回来之后,统统要授官重用。”

陈景恪也附和道:“儒家从来不缺仁人志士,否则也不会为历代所重。”

“北元人肯定不会坐视不理,要想办法保护好使节团的人。”

朱元璋点点头,道:“我给高丽王下一道严厉的旨意,让他保护好使节团的人。”

陈景恪说道:“用处不大,高丽王不敢违背北元人的命令,找他不如找李成桂。”

“直接告诉李成桂,若使节团的人出了事,大明就拿他是问。”

朱元璋眉头微皱:“这样会不会将李成桂逼向北元?”

陈景恪摇头,自信的道:

“不会,李成桂很聪明,他知道北元已经是强弩之末。”

“就算有高丽支持,也不过是多支撑两年而已。”

“必然不会拿身家性命,去赌北元创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