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风调雨顺,粮食丰收之时,这些商贾们带着很多青壮出海商贸,那可以算是一种好事。
但是,现在大明还处于旱灾之时,大明本来就缺少粮食,但是这些商贾们,还都带着这么多的青壮出海,无人耕种,那大明岂不更加缺少粮食?
等到秋收之后,我大明很多州府粮食欠收,粮仓粮食一日比一日减少,百姓们无粮,而这些商贾们却是将粮食,都运到了海外,那岂不是灾上加灾……”
“绝不能如此!”
朱高炽连忙重重的摇了摇头。
随即,便又是一脸为难。
“老师,但是海禁已开,很多商贾已经在海外,赚到大量钱,让那些士绅商贾都眼红至极,都成群结队的下海……此时,若是限制或是禁止那些商贾士绅出海商贸……
恐怕,不仅仅是那些士绅商贾们不同意,就连户部与那些想要出海赚钱的百姓们,也都不同意!”
郭安轻轻一笑。
“殿下多虑了,微臣并没有不让他们出海!”
朱高炽两眼一亮,“那老师是何意?”
郭安道:“臣的意思是,限制那些商贾出海时,船上所携带的粮食数量……
比如,船上有多少人,他们携带的粮食,只能够他们来回一趟吃食的粮食,不准再有多余的粮食,谨防他们向那些蛮夷售卖粮食。
另外,也可要求他们,他们带出去多少粮食,回来之时,至少要带回一半,海外的粮食……”
“殿下,为了可以鼓励这些商贾们,多从海外运回一些粮食,可以免收这些粮食的商税。
甚至,还可以再免除与粮食一般多的货物的商税!
当然,只是指的是价格,不能是数量……”
“如此一来,在朝堂的强压下,那些商贾们必然都会带回很多粮食。
若是他们船上有空余的位置,又遇不到合适的货物,为了省一些商税,还会多运回一些粮食来……”
“老师此计甚妙!”
朱高炽顿时脸色大喜。
随即,再次聊了一些兀良哈三卫建城与辽东之事,朱高炽便急匆匆离去。
在奉天殿内,将商贾运粮之事,向朱棣详细禀报了一番。
听完,朱棣直接喊道:“亦失哈,去将户部尚书与左右侍郎召来!”
“奴婢遵旨!”
亦失哈连忙快步离去。
朱棣一脸感慨道:“在这些事情之上,定国公永远都有这般让人预想不到的远见!”
“是啊!”
朱高炽也是满脸认同的点着头。
很快。
户部尚书郁新,左侍郎王纯与右侍郎夏原吉便跟在亦失哈身后,疾步匆匆的走了进来。
“微臣郁新参见陛下!见过太子殿下!”
“微臣王纯(夏原吉)……”
见完礼后,郁新与王纯、夏原吉三人,便一脸疑惑的看向朱棣。
“朕听闻,现在有很多士绅商贾,在看到那些出海的人赚到大笔银钱,再加上今年天旱,百姓田地会欠收,于是便有很多……
为了不让大明的粮食,都被这些商贾们带出去,朝堂当限制……”
随着朱棣的述说,郁新与王纯、夏原吉三人的神色,先是一喜,接着便是满脸凝重。
再接着,便又是满脸惊诧,欢喜,敬佩……
“陛下圣明!”
“陛下高瞻远瞩,此计甚妙!”
听此,朱棣嘴唇微微张了张,随即便微微点了点头,将这件事的功劳,就这般揽在了自己身上。
一旁,朱高炽眼皮微颤。
“此策,三位卿家觉得可行否?”
郁新连忙说道:“回禀陛下,此策定然可行!……臣也听闻了,在海外很多地方,都十分适合种植粮食。
只是,那些蛮夷不精通种粮之法,他们只是随意将粮种洒在田地之中,任由庄稼随意生长。
尽管如此,长出来的粮食,也足够他们填饱肚子!
若是由我大明商贾从他们那里购买粮食,必然能刺激那些蛮夷去种粮。
如此,我大明今年,或是明年春夏,也就不会出现饥荒!”
王纯与夏原吉两人,张了张嘴,也没多说什么。
现在,不管如何,既然已经有很多士绅,都开始动了出海商贸的念头。
那么,此政策出去,应该不会受到太多士绅的反对!
朱棣十分满意的点了点头,“如此,户部将此政策细化完善一番,便呈递上来,尽快实施!”
“微臣遵旨!”
郁新与王纯、夏原吉三人连忙拱手行礼。
随即,便快步离去。
按照大明的存粮,哪怕是秋收欠收,在冬季之前,百姓们家中都还会有吃的粮食。
而开始饥荒之时,便是冬季末,或者来年春夏之时。
若是尽快实施这种政策,在冬季之时,那些商贾应该可以海外,运回数千甚至是数万石的粮食。
虽然不多,但若是那些士绅商贾们都不会往海外售卖粮食,这两种加起来,便是很多了!
至少。
关键时候,能救活数十万百姓的命。
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