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了。 村长和老人们都忍不住看向了姚李氏手里的银票。 姚李氏愕然的看着周放,一脸的不可置信。 姚瑾清则是两眼发光的紧盯着姚李氏手里的银票。 在一瞬间,姚瑾清已经在思考,回去后要怎么安排这些银子了。 这时周放又说:“这银钱呢,我已经吩咐过钱庄那边,以后你们每年可取用五两银钱,至于取钱的人,得你们两人一同前往。” 姚瑾清:“……” 一年五两,十年也才五十两。 也就是说,周放给的一百两银子,他们需要整整二十年的时间才能全部取完。 一年五两银子,若是以后他们失去劳动力,再时不时头疼脑热抓点药吃吃,各种花销过后,他们也就勉强能填饱肚子。 他们完全别想靠着周放给的钱过上吃穿不愁,大吃大喝让所有人羡慕的好日子。 想着,姚瑾清只觉得眼前一黑。 姚瑾清想,那样的日子还有什么意思。 …… 周放和姚若珠商量过后,两人决定暂不举办婚礼。 主要是时间太过仓促,完全来不及。 周放只有不足十三天的祭祖假了,而从清平县走水路出发,最快也得十来天才能赶回京城。 若是匆匆忙忙举办了婚礼,说不定就会有什么地方准备的不够充分。 周放不想以后姚若珠想起婚礼会觉得遗憾,姚若珠也是一样的想法。 带着姚若珠给周家的列祖列宗磕过头后,隔天,周放和姚若珠就出发去京城了。 离开时,很多人都想送周放和姚若珠,包括清平县的县令,周放都一一拒绝了。 这次上京,周父周母再三考虑过后,还是决定不跟周放和姚若珠一起前往京城。 周放和姚若珠好好劝过两人,可一向开明的周父周母在这事上却是难得的固执。 夫妻俩都不想远离故土去陌生的京城生活,主要也是夫妻俩都听不懂官话,更不要说用官话和人交流了,等去了京城,夫妻俩怕他们生活的不习惯,反倒给周放和姚若珠添麻烦。 周母对周放说:“如今你当了官,你且放一百个心,便是你常年不在家,也不会有人欺负我和你爹。” 周父也说:“相反,以后我和你娘但凡有点大小事,多的是人愿意帮我们。” 周父叹气,“富在深山有远亲。” 确实,以前周家富裕,村里眼红的人不少。周母不爱与村里人过多来往,也不是从一开始便如此,而是以前只要周母走出去,大家跟她说说笑笑时,总喜欢用开玩笑的话语挤兑周母。 次数多了,周母慢慢的就不太喜欢出门跟村里人闲聊了。 以后周母就不用再担心碰到这种情况了。 以前的周家是富裕,可这富裕也就放在秀山村能看,若是出了秀山村,谁知道周家是谁。 可如今不同了,周家的高度已经到了所有人遥不可及的地步,大家对周家往后只有忌惮害怕想要讨好,而不会再有压周家一头的想法。 周父和周母以后在村里的生活,是一眼看得到的舒适惬意。 周放想想也是,既然周父周母不愿,他便也没有勉强两人。 不过周放还是留了几个人在秀山村,保护照顾周父周母。 * 去京城的一路上,姚若珠每天都跟着周放学习官话。 姚若珠在语言方面还算有些天分,两人到达京城时,姚若珠已经可以正常用官话和周放交流了。 周放如今住在皇帝钦赐的侍郎府里。 侍郎府占地面积不算大,前后四进的院落,总面积大概在五六百平左右,总共四十多间房屋。 侍郎府里的丫鬟下人们也都是皇帝赐下的,周放对皇帝的心思一清二楚,不过他并不在意,甚至他觉得皇帝赐下的人用着很舒服,会看人眼色不说,伺候人的本事也是数一数二的。 一开始,姚若珠其实很不习惯京城的生活。 从踏进侍郎府,脚下踩着侍郎府院子里的青砖起,姚若珠就有种手脚不知该怎么放的不适感。 尤其是在丫鬟服侍着她洗漱穿衣时,很多时候,不自觉的,姚若珠就会下意识屏住呼吸。 好在周放在进京前对她说的话,姚若珠深深记在心里。 所以哪怕有些无措,有些不习惯,姚若珠从迈进侍郎府起,就一直维持着表面冷冰冰的模样。 周放对她说过,情愿让下人们对她的第一印象是她这人不好相处,也不能让下人们觉得她是个软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