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元元关心过这个问题,不过沈正则说他没有觉得吃力,顾元元也就不好强行干涉。
原本想去找夫子询问情况的打算也作罢,只跟沈正则说,让他觉得吃力就一定要告诉她。
如今,正好李夫子找上门来告状,说到沈正则的学习问题,那么作为沈正则的监护人,顾元元觉得,她很有必要,跟李夫子就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顾元元对李夫子说道:“我们送正则去读书的目的,从来都不是为了让他考功名,光宗耀祖。”
“只是希望他能够读书明理,在以后的生活中,有更多的自由选择,可以有机会选择喜欢的生活方式。”
“而读书的过程,应该是劳逸结合,而不是一味钻进书本里,读成个书呆子。”
“而且读书不是闭门造车,想要把书读好,也是需要贴近生活,了解百态。”
“只有这样,这有助于学生对于书本上知识的理解。”
“否则一味生搬硬套,死记硬背,连书本上的知识都吃不透,效率未必就能高哪里去。”
“当然,我这么说,并不是质疑夫子的教学方式,在教书育人方面,夫子是专业的,考虑得肯定周全。”
“只是希望夫子可以结合学生和家长的情况,综合考虑一下。”
“像我们家正则才八岁,太繁重的课业,不太适合他。”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正则晚睡早起,休沐日也完全没有空闲下来的时候,淹没在没完没了的功课里,小脸可见的瘦下来了。”
“若是时间短,熬熬也就过去了,时间长了,只怕孩子熬不住。”
“要是每天都睡不够,会把身体底子熬垮,到时候不止长不高,还容易生病。”
李夫子显然不接受顾元元这种说法。
他道:“读书本来就不是容易的事,想把书读好,哪有不熬夜的事?”
“何况,他年纪小,熬一熬有什么要紧?”
“等他以后考中了功名,不愁前程,天天在家里窝着睡觉都可以。”
“现在吃苦,是为了以后不吃苦。”
“他既然在老夫这里读书,书要怎么读,就得听老夫的。”
“不听老夫的话,不服老夫的管,就不要在老夫这里读书。”
这话简单粗暴,虽然夹杂了一定的情绪在里面,也让顾元元听得直皱眉。
在李夫子说出这几句话之前,虽然双方在沈正则的学习方法上的观点不一致,但由于顾元元毕竟不是这个时代的人,她跟李夫子之间存在的代沟,隔着几千年时空,理念不同,有争执可以理解。
但是现在,李夫子这几句话却十分霸道。
固然这个时代和前世一样,有尊师重道的传统,但也不是让夫子霸道安排学生的人生,至少,要先问过学生的意愿。
特别是像李秀才这种,因为自己没考中举人功名,发现一个读书的好苗子,就把压力全都转嫁过去,根本不管学生的意愿,非不可要让学生按照他的想法,拼命去拼一个功名回来的……
已经不是单纯的为了学生的前程,更多的,还是为了他自己。
为了他自己那个一辈子没圆的科举梦而已!
也是非常自私了。
别说他们一开始就不是奔着让沈正则考功名去的,就算,沈正则真的以考功名为目的才读的书,李夫子这种情况,其实也不太适合继续教沈正则读书。
因为他对于功名太偏执,反而会给沈正则造成非常大的压力。
而且,李夫子肯定会把他自己当年读书考试那一套经验,一成不变的教给沈正则,这么一来,沈正则能不能考中功名是一回事,但是,会被李夫子这种教育方法束缚住。
一旦被束缚,有了既定的条条框框,再想改变,可就千难万难了。
顾元元不愿意让沈正则失了灵气,成为木得感情的读书机器。
李秀才如果实在不愿意教,那就算了,他们给沈正则找个学塾。
顾元元还在这边斟酌用词,想着要怎么委婉的向李夫子表达一下自己的意思,沈正凌就已经开口了。
沈正凌目光沉沉看向李夫子,语调冰冷的说道:“如此正好。”
“本来当时让正则在村里读书,是因为镇上的学塾太远,我们没空接送,不放心他一个人上学放学。”
“如今家里人手充份,不存在没人接送的问题,本来也是打算什么时候把他送镇上去,正准备找个时间跟李夫子说一声。”
“正好夫子今天提出这个问题,那我们双方在这件事情上,算是达成了共识。”
“过完这个月,下个月,我们正则就不继续去夫子那里了。”
李夫子又惊又怒又急。
他刚才那句,让沈正则不在继续跟他读书,固然有一点威胁的意思在里面,更多的,却是一句气话。
哪里能想到,弄巧成拙,反倒让沈正凌找着机会,说要把沈正则送到镇上去读书。
他哪里舍得放弃这么一个好苗子?
然而,这个时代固然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但那是指正式磕过头,拜过师的先生才算,学塾里授课的夫子,并不在此列。
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