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勿心书院>都市言情>1980我的文艺时代> 第445章 形象工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45章 形象工程(1 / 2)

作品上教科书,对于大部分作家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事。

大部分文人爱钱,但比起钱来,大部分人还是更愿意自己的作品流芳百世。

上教科书流传的时间可能没有那么长,但影响这个国家一两代人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这样的影响力,很难有作家能够拒绝,包括林为民在内。

不过目前上教材这事还只是郑国的小道消息,每次教材大改少说也得折腾个两三年时间,现在也只是听听消息而已。

正月里的日子过的很快,年味儿逐渐淡去,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也恢复了正常。

元宵节前,译林出版社的同仁前来拜访林为民。

李景瑞原本是《译林》编辑部的编辑,成立出版社后被任命为了出版社的社长。

《译林》杂志创刊于1979年,是JS省应上级部门的要求创办的一本介绍外国文学的翻译刊物。

彼时,国内有几家向国人介绍外国文学的杂志,但风格不尽相同。

《世界文学》隶属于社科院,风格较为正统严肃;《外国文艺》隶属于沪上译文出版社,风格又过于新奇。

《译林》在做了一番谨慎的思考后找准了自己的方向,从读者的角度出发,为读者们介绍涉及国外现实生活的通俗文学,介绍流行的作家和作品。

“打开窗口,了解世界”,这样的杂志定位让《译林》很快在国内的期刊界站稳了脚跟,并收获了数量众多的读者。

到了88年,国家开始重视对外的舆论宣传,在这样的形式下,《译林》杂志因为有多年积累的国内外翻译资源,被出版署相中由《译林》编辑部扩展成了译林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成立,最大的使命就是翻译中国文学作品出版到国外,向广大海外国家和地区传播优秀的中国文化和文学作品。

由编辑部变成出版社,译林上下压力都极大。

创社时间短,出版资源少,经济实力薄弱,难题太多了。

向上级部门申请出版物“走出去”的各种项目的资助和补贴也不见踪影,译林出版社只能自己想办法。

经过多方论证和调研,译林出版社决定用几年时间陆续推出一套英文版的《中国现代文学文库》,经过省里出版总社的同意,译林出版社组织选题。

本来是计划将鲁、巴、郭、老等几位现代文学巨匠的大师作品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文库》的第一批作品,可这时又有人提出了意见。

第一批大师当中,除了鲁迅之外,其他人的作品在国外翻译出版极少。

说白了,就是没有名气,作品出版效益堪忧。

尽管译林出版社的目的是为了宣传国内文化,但出版社现在底子这么薄,也不能明摆着干赔本的买卖啊,能赚钱是最好。

讨论了一番,有人把主意打到了林为民的身上。

按照辈分和资历来说,林为民放到这第一批当中,肯定是不够格的。

可谁让人家在国外名气大呢?

听说在国外都是几百万册、几百万册的卖,还得了不少奖,如果真能收录他的作品,对于新生的《中国现代文学文库》来说,绝对是一大助力。

《中国现代文学文库》的编纂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把林为民作为《文库》的第一位作家,如果能够取得一定的效益,对于未来后续作家作品的推广是有很大裨益的。

李景瑞坐在林为民的办公室里跟他详细说了关于译林出版社和《中国现代文学文库》的情况,听完他的这些话,林为民沉吟良久。

“不太好办啊!”林为民说道。

李景瑞问道:“是有什么难处?”

林为民说道:“我和国外合作的出版商签订的都是独家版权,还有优先续约,恐怕要让你失望了。”

“啊,这……”

李景瑞有些意外,没想到一上来就碰到了这种情况,出师不利。

“能详细问问都是哪几部作品吗?”李景瑞问道。

“《霸王别姬》、《情人》、《套马人》《无论如何,人生是美丽的》都是如此。”

林为民的作品出版范围最广、销量最好的就是这四本。

其他的作品要么是出版范围比较小,如《大明王朝1566》,销量倒是挺好,但只在香江、湾岛等华语地区出版。

要么就是如《燃烧》这种,出版范围挺广的,但内容文学性太强,销量很一般。

还有如《潜伏》、《风声》、《有话好好说》等早期作品,因为题材的原因,海外出版很少,基本不作考虑。

李景瑞听到这里眉头紧皱,既然是这样那就没办法了。

林为民的作品相对于其他的大家本来就少一些,少了这几部,单独成卷的内容又直接少了一大块。

“那还真是遗憾啊!”李景瑞叹道。

林为民道:“你们现在找我可能早了点,再过二十年可能更合适。”

他的玩笑让李景瑞笑了起来,“只能期待以后跟您合作了。”

又聊了几句,李景瑞告辞,他还要去中国现代文学馆拜访另一位大家的后辈,商谈作品具体篇目的选录等编辑出版相关事宜。

送走了李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