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即友谊。
努力即自由。
服从即力量。
掉漆的白墙上写着明明白白的三行字。男孩站在办公室里,看着窗外的白墙,发呆。
男孩叫易晚。他今年十岁,早在三年前,他就被医院确诊拥有某种功能障碍。自闭,高功能,又或者是别的点什么?父母真拿到这个结果时被吓了一跳。他们把易晚赶到了门外的走廊上,问医生,门缝里泄露出只言片语:
“其实他大多数时候,也没什么异常……”
“这个病会影响他以后高考吗?高功能……是不是指智商还会比其他人更高一点?会影响传宗接代吗?”
还有最后一句话。
“……其实易晚妈妈还年轻,这时候生个二胎,也不算晚。”
就像小学里的孩子们对易晚说的那样。
“易晚,我听妈妈说你是高功能自闭症,高功能是高智商的意思吗?自吹自擂,真不害臊。”
也有好听一点的话。
“易晚,像你这样,是不是更能专心在学习上啊?”
“高功能……智商应该很高的啊。易晚,你会做这道数学题吗?”
他们围在易晚身边“嘘寒问暖”,在易晚的脑海里,他们变成了一群在篝火边手拉着手跳舞的小人。小人里有心不在焉地给他做检查的医生,医生的嘴一张一合,对小孩说着他听不懂的术语;有离开诊室后就开始吵架的父母,他们在离婚前于法庭上用嘴皮子翻遍了两家祖宗八代的基因谱系,就为了说明“易晚”的异常是对方的错,从而多分割一点财产;有一些家长,把易晚的症状到处说,在八卦的最后捂住口,用一句“哎哟我没别的意思,就是真可怜见的……”来给自己交流言蜚语的赎罪券;还有一些老师:让易晚去收问题学生作业的,因为易晚很乖,只有他哪怕被问题学生推倒在水坑里,也要固执地做完“收取作业”这一行动才离开;让易晚去参加一些拼图、或者小学数学比赛的;还有在办公室里高声说话的:“里都说高功能自闭症是天才,我看我们班那个易晚,表现也就一般般……”
他们在考虑这种“病症”时,似乎首先关心的是能否有人从中得利。易晚是说,在关注一个名字冗长的病症时,他们首先关注的是其中的、能够有利于他们自己的、能够在社会上起到功能的属性部分。例如高功能自闭症,他们会一厢情愿地认为:“啊,高功能,高智商?真不错。听起来拥有这样一个天才的爱慕挺时髦的/听起来还能让他办一些事。”当他们关注这类病症时他们就在看这个。对于他们来说,比起这个“天才”,“自闭”相关的属性就不再重要了。甚至这是有点“可爱”的,因为这使得“天才”不再高高在上,能被砍价,他们能以一个相对低廉的价格“买到他”,主要功能比其他同类产品更好且没有被损坏,因此油然而生一种优越和亲近感。甚至挺多关于爱情的影视作品里就是这样干的,人们对此嗑生嗑死。不过比起歧视和□□,这已经好了太多了。
但这种所谓的“天才”的心里难道会没有一种心如明镜般的绝望吗?缺乏某种功能,不代表不能感受到。身边这些人都好像是在为了他/她能创造的利益,在忍耐他/她这个怪胎似的。是的,始终是怪胎,没有人把他们和他们当成同一国的人,只是觉得怪胎拥有的功能很酷,这些“酷”弥补了怪胎的缺点让他们吃的亏。怪胎们活在一个透明的壳里,处理不了这些复杂的感情,连自己的绝望也感觉不到。于是后来,人们把他们之间的故事称为“爱情”。
易晚想说,得病也不是我的错。但易晚应该不想说这个。因为他才十岁,还处理不了这样高深的情感。
他只能看见找他谈话的班主任高高地挑起了眉毛——似乎是因为他走神。易晚总是会走神,这倒不是因为ADHD之类的病症,而是因为对于他来讲,他和常人的关注点往往是不同的。而且班主任这一次也没告诉他,他应该来办公室,同时看着他。他没说不可以这么做。
其实易晚不怎么能分辨出人脸上的情绪。但他听见班主任说:“……易晚,我觉得你不太适合留在这个班级。你甚至不适合在这个社会里。”
下班的时间到了。易晚可以离开了。
他在教室里又发现了自己散落一地的东西,还有桌上的涂鸦痕迹——其实易晚不懂,为什么在他的桌子上涂鸦这件事会让那些孩子感到兴奋。他们会在易晚站在被涂鸦的桌子时,像一群小野人一样举着双手、兴奋地四处奔跑和转圈,就像原始社会围着篝火转圈一样。
易晚又想到一个涂画本上的说法。人的基因有排他性。在上古时期,智人和尼安德特人之间发生过旷日持久的战争,尼安德特人和智人长得很像,于是就诞生了“恐怖谷”这一概念——对于智人来说,那是一种长得像你、又不是你、却会把你撕碎的生物。万年过去,尼安德特人已经消失殆尽,但排异的本能依旧被植入了智人的DNA里。人们会下意识地抱团、排斥和自己相似又不同的生物。因此,这些孩子在奔跑,就是这种优秀的自保基因在发挥作用。他们奔跑转圈围观他的样子,也和原始世界围绕篝火的动作一脉相承。很有意思的巧合,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