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是粮草对俺答部的吸引力。
一旦确定怀来县有大量粮草存在,俺答部若是选择全力攻打,抢夺粮草的话,不管是保安州还是延庆方向的明军未必敢倾巢出动和鞑子决战,届时他们都将步入险地。
如果只是少量明军出现在怀来县的话,俺答汗应该不会理睬他们,因为以明军的野战实力,他是不会相信明军敢于出城封锁延庆州和保安州之间的通道。
那么就需要增加怀来县城的吸引力,所以他们依旧装了不少粮食出怀来卫城,只是粮车减少了大半,押车的士卒也只有从怀来卫城征调的八百士卒和董一元所带领的骑兵。
剩余的粮车则会在下午从怀来卫城出发,他们的目的地也不是怀来县城,而是之前被他们放弃的绕远路的行程,出怀来卫城后沿着永定河西岸前进,顺着桑干河行进一段路才渡河向保安州方向前进,届时李蓁会派出信使联系保安州派出人马在洋河上接应。
之所以依旧还是要有李蓁带领大部分粮车绕道去保安州,主要还是因为宣府军剩余粮草也就不多,只够支撑十日左右。
这次吸引俺答部分兵,最后的结果会是什么,到目前为止不得而知。
最后的战局演变,要么是其中一股俺答部军队被明军打退,要么就是形成三角形阵势互相牵制。
明军在宣府主力分别防守在延庆州、保安州和怀来三地,俺答部也被分成三块。
这样的局面至少明军还保持不败,如果需要赢得胜利的话,那就只能向居庸关上的翁溥翁大人请求调集镇大军出关,会和延庆州驻军打败当面之敌,才有可能赢得战局。
不过,即便是蓟镇大军出关进入宣府,就一定能击败俺答部吗?
总之,最后在权衡明军战力和能动员的兵力后,魏广德选择了一个至少保证不胜不败的作战计划。
其实之前翁溥的策略也大抵如此,即便是大同军赶到战场也就是维持一个均衡的态势,希望能够在某一点获得一次胜利来逼迫俺答部退出长城。
如果不能自然也不会勉强,也就是维持相持的态势,实在是现阶段明军整体野战能力下降的厉害。
大明朝自从弘治皇帝登基以后,特别是纳银开中法的实行,大明边军战力就开始走向加速下坡之路,虽然明武宗朱厚照时期短暂的奋起过一次,多次在战场上击败当时的草原霸主达延汗,但是由于朱厚照短命,这场军事改革并没能扭转明军战力下滑的趋势。
在第一次上战场的魏广德看来,要想取得胜利就需要明军在战场上有压倒性的优势,否则最好还是不要采取任何的军事冒险行为。
他也想像《三国演义》里诸葛亮那样,给宣大的武将发一堆锦囊下去,然后就赢得战争的胜利。
好吧,后世信息大爆炸,魏广德已经知道《三国演义》里的东西大多是虚构的,诸葛亮并没有很高明的军事指挥才能,他应该说是一个出色的,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
火烧博望是刘备指挥的,火烧新野完全是《三国演义》虚构,赤壁之战出力最多的是周瑜,实际上直到刘备死前,诸葛亮都没能够进行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统兵作战。
当然,不能因此就否认诸葛亮,他的军事才能应该也有,毕竟在刘备死后诸葛亮曾经南下打败西南蛮族部落和士绅武装,还数次北伐曹魏,虽然最后都失败了,但至少说明他是能够统兵作战的。
魏广德灵魂来自后世,很清楚这个时候作为战场初哥的他该做什么,不想成为大明官场的一颗流星的话,那就老老实实的安排作战计划。
现在先去怀来县城,有三千步卒防守的怀来县,按照董一元的说法,即便俺答部调动一万人马,短时间内也未必可以拿下。
在怀来县本身就有明军两个千户所的军卒,除了他们带进去的兵卒还有随时可以征召的地方青壮。
至于从保安州调来马芳,魏广德的小心思就是如果俺答部过来的军队不多,就调动明军吃掉他们,如果对方实力强大,那么就紧守城门好了。
实在守不住,还可以跟着马芳、董一元的马队撤回怀来卫去。
打仗,最终还是要靠实力说话的。
史书上不乏剑走偏锋,以偏师出奇制胜的战争桉例,但是相对来说还是非常少。
奇正之道,孙子对此有个解释,“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光看这段,似乎孙子就是说两军交战,正面战场常常是处于胶着状态,难见高低,难分胜负。
而任何一方的奇兵突然出现,打破了这种动态的均衡,从而使战场的态势发生了改变,战争向有利于出奇兵的一方倾斜,从而使得“善出奇”的一方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赢取胜利。
但是实际上在这话的后面还有一句,那就是“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没有固定的奇兵,也没有固定的正兵,关于谁是奇兵谁是正兵,那是要根据战场上的情势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