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赚歪果仁钱这件……咳咳,俗了,俗了! 关于推动中华电影走出去,向外国人民宣扬中华文化这件事情,是多少代中华电影人都想做并且一直在为之努力的事情了。 但是一直到今天,结果都并不是太好。 现在,能够走出去的中华电影,基本可以比较分明的分成三类,而且每一类都可以用一个人名来形容,嗯,栗子来了。 第一类,老贾类,说白了,文艺片,代表人物,老贾、娄叶以及王晓帅。 他们其实是不一样的。 像老贾,他更擅长用各种隐喻和象征的手法,去表现“大时代的发展下,时代对普通的个体国民的抛弃”这一类型的主题。 而娄叶所擅长的,则是通过使用手持摄像,利用那种摇晃而逼近人物的不稳定性来表现当前时代下,人与人之间那种错综复杂又若即若离的关系,以及随之产生的动荡内心。 至于王晓帅,则又是另外一个风格了,当然,很多人说他没有风格,说他匠气太重等等,但这不是重点。 重点是,这几位导演的作品其实差别很大,但是,放到外国人的眼中,除了极少数的人能够真正鉴赏其中所表达的深意,大部分人其实根本感受不到这些,在他们眼中,这三位,又或者以这三位为代表的这一类导演的作品都极其的类似,表现的都是近现代中华落后、贫穷、野蛮……总之都是些不太好的东西。 第二类,大哥类,这个就简单了,主要是以大哥、李连捷为代表的功夫影片,当然,随着这几位的老去,国产动作片功夫片在国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小,倒了今天,几乎已经没有了。 第三类,国师类,别名,大片类,再举几个栗子,《英雄》、《十面埋伏》、《长城》,实际上,说这种大片走出去都是好听的,实际上,真正能够走出去的大片就那么几部,且有着极为特殊的原因。 首先,李桉的《卧虎藏龙》斩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并且在老米获得了极高的票房,让外国人,尤其是老米见识到了所谓“中华电影”的魅力,也直接的让不少老米的电影公司有了想要引进中华电影的心思。 其次,《卧虎藏龙》引动的,不仅是外国人的心思,也同样有咱国人的心思,这其中最先把心思化为行动的就是张大国师,提出了所谓“国产商业大片”的概念,于是,自那之后,各种“大片”相继诞生。 最后,其实和第一个原因有一定关联,看到中华电影的魅力或者说潜力,让一些公司开始把目光放在中华电影上,但大部分公司想的还是单纯的引入中华电影,而在那之前,其实就已经有极少数的公司目光更长远,手也伸得更长,他们选择投资国产电影,然后获得电影的海外版权,这样的做法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可以一定程度上对于电影的拍摄做出一些影响,从而让其能够更加符合外国人的喜好,这么做的代表,叫做哥伦比亚营业。 然而,事实证明,这样做是不行的,并不是谁都叫李桉,可以拍出真正符合西方审美的东方电影来,就像是那些所谓的国产商业大片,外国人也不过是看一热闹,哪看得出其中的内涵,而随着热闹过去,这些电影自然开始迅速遇冷,还是以张大国师举例,从《英雄》到《十面埋伏》,才两年的时间,国产商业大片就直接从开始的超过1亿美金海外票房,沦落到不足2000万,这里面,除了电影本身的问题之外,最大的原因,不过就是“看多了”、“没兴趣了”。 与此同时,那些想要通过投资插手中华电影拍摄的电影公司也碰到了石头上,都是在这个圈子里混的,谁不比谁更精明,老外们想要通过这种手段控制中国的电影公司,而那些国内电影人自然不傻,看出来了却不拒绝,自然是想“拿外国人的钱办自己的事”——这里的代表同样是小钢炮——而在中华这个地界上,那些老外又怎么可能斗得过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国人,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他们出了钱,拿到的电影却并不是他们想要的,在外国根本卖不上钱,如是几次之后,只能撤资败走。 这么一番折腾下来,国产商业大片的时代开启了,但也被限制在了中华的地界上,再难走得出去。 不信?看看张大国师的《长城》吧。 总而言之,即便是到了今天,中华电影真正能够走出去的,依旧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而且,这一部分,还得是那些歪果仁带着有色眼镜的前提下才能被接受。 真正能够堂堂正正被歪果仁所接受所喜爱的电影,有,但是,却是上面那很小很小一部分里的更小更小的极个别特例了。 ………… 听到宁皓抛出了这个话题,几个人,包括高胡这样的纯演员注意力都集中了几分,看着他们的状态,张步凡却有些…… 他没立刻回答宁皓的问题,而是叫过服务员拿过菜单,又点了几盘子肉,5个大老爷们吃了8盘子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