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天气很好,阳光明媚,杨平一大早就来上班。
医生的工作每天差不多,交班查房手术,这是每天固定的工作。
在早交班散会之前,徐志良结结巴巴地宣布,他要结婚了,请大家喝喜酒,然后分发请帖。
结婚的对象就是别人介绍的女研究生,两人谈了一段时间,双方都非常满意。
女孩是公务员,家里条件不错,父母也是退休公务员,当时女孩跟徐志良见面后感觉非常好,一点也不在乎他的结巴与不修边幅,不仅女孩满意,而且对方的父母对徐志良也十分满意。
徐志良都结婚了,梁胖子还在谈恋爱,据说与空姐又吵架,现在在打冷战,原因是梁胖子没多少时间陪空姐逛街旅游,所以空姐心里不乐意。
麻醉医生也是医生,整天呆在手术室守着手术台上的病人,确实没多少时间陪女朋友逛街旅游。
整个医生群体,越是级别高的医院,越是没有多少自己的时间,一年大部分时间扑在工作上,仿佛总有看不完的病人。
有时候梁胖子好不容易等来周末,还要参加各种学习的会议,哪有什么时间去旅游逛街。
英雄救美的效果维持的时间不是很久,不可能空姐隔段时间生病做手术让梁胖子来救美吧,最终两人的爱情要落实在逛街旅游吃吃喝喝玩玩乐乐。
如果能不能理解医生这个职业的性质,真的爱情很难维持下去。
徐志良的女朋友能够跟徐志良对上头,因为可能刚好他理解徐志良,这个女朋友很乖巧,根本不埋怨徐志良工作忙,周末徐志良要给实习医上课,这个女朋友就来科室陪着,人家还挺高兴的。
交完班后,大家都赶往手术室,一天的手术排得满满的,梁胖子也没时间跟空姐女朋友耗,一天还有很多手术病人等着他麻醉。
唐顺过来找杨平汇报《医学》期刊的工作现状,唐顺这是一个人顶几个人用,杨平几乎把临床以外所有工作交给他在负责,三个实验、《医学》期刊等等,这些任务都很重,乱七八糟的事情也多。
《医学》编辑部外科研究所大楼有了固定的办公地点,占据一层楼,八层楼到现在还没有完全占完,有的是拓展空间。
当然,在一楼大门口也会增加一块招牌,编辑部的团队唐顺也组建完善,唐顺找到一位经验丰富的总编,这位总编在好几个国际顶级期刊工作过,而且本人也是医学专业名校毕业的博士。
从这段时间《医学》的数据来看,《医学》期刊办刊思路是完全正确的,以电子期刊为主,纸质期刊为辅助,纸质期刊仅仅是为了增加稳定的保存载体。
按照办刊的思路,在网络上发表的论文是没有期刊概念的,每时每刻都可以申请发表,《医学》编辑部会定期将每周的论文集合起来做成纸质期刊,给有需要纸质期刊的读者邮寄过去。
因为审稿团队是曼因斯坦这些医学界的顶级人物,而发表文章的主体也大多是全世界顶级医生,《科学》《自然》《细胞》几大顶级期刊主编的鼎力推荐站台,再加上杨平本身13篇S轰动医学界,空间导向基因理论发表在《医学》上,所以《医学》一出世就是巅峰,成为顶级期刊。
而且《医学》没有排期和版面的概念,可以是无限容量,这样可以保证论文得到及时的发表,每周印刷的纸质期刊有时候厚,有时候薄,因为每周的论文数量不一样。
《医学》虽然是汉语期刊,但是在欧洲、美国及日本,有大量民间学术组织自发翻译《医学》的论文,目前《医学》已经出现十几个语种的翻译本,这让《医学》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期刊。
商业那边有黄佳才负责,医院有程老板负责,实验室有唐顺,临床有宋子墨和徐志良,几大板块都有合适的负责人,整个大团队的构建已经成形,杨平现在只要安心搞科研做手术,而且现在杨平的主要精力往科研这边倾斜,因为科研成果对世界的贡献才是最大的。
比如对于胃溃疡的治疗,以前各种手术方式,就算手术做得再好,效果也就那样。
后来幽门螺杆菌被发现,整个胃溃疡的发病机制更新,治疗自然跟着变革,以前各种大手术效果还不好,现在只需几个疗程的药物可以完全治愈,这就是理论创新的意义,拯救了全世界所有的胃溃疡患者。
再比如乙肝疫苗的发明,让乙肝这个传染病不再肆意扩散,保护了全世界人们的健康。
所以杨平现在临床科研两手抓,但是中心逐渐往科研这边移,当然最终临床与科研要结合在一起,科研课题来源于临床,而科研成果最终要应用于临床。
唐顺走后,蔡护士长急匆匆地赶来,本来想打杨平的电话,但是看到杨平的办公室门是开着的,知道他还没去手术室,立刻过来找杨平。
夏书父亲的全身检查结果已经出来,夏书刚来不久,对三博医院不是很熟悉,蔡护士长一直为此事奔波,帮忙跟各个科室打招呼,这样出结果会快一点,甚至夏书父亲去检查,都是蔡护士长亲自用轮椅推过去。
夏书还没从悲伤中回过神,护士长已经把夏书父亲的检查结果拿过来给杨平,希望杨平帮忙看看怎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