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时代如此,她只能先过好自己的日子再说。 她不能把所有人都买回家,至少能保证善待买回家的这些孩子们。 “娘,你挑几个。” 孙氏哪儿懂挑人,见赵宁双挑好了,便也不挑剔。 “你拿决定就行。” 赵宁双问陶三:“你们这儿有识字会算账的下人吗?” 陶三笑道:“有是有,不过这个价钱……识字的价钱高,最少也得十两银子才能买一个人,不划算。这些都是好苗子,您带回去稍微一培养就能用了,不用非得买识字的。” 赵宁双恩了一声,她想买个识字的下人回去教大家,她天天忙得肯定没空教。 “带来我们看看吧。” 做生意的人最会察言观色,陶三已经把价钱说明白了,对方还是要看人,就说明人家有能力买人。 “哎,我这就去带人过来!您先喝茶!” 赵宁双无疑是今天人牙行最大的客户,陶三指使下人泡好茶,上了两盘点心。 小团子爬到椅子上坐下,很自觉的捏了一块点心塞到嘴里。 他就这一点好,不挑食,好吃不好吃都吃。 陶三很快把人带过来,这次带来的人就不拘年龄性别了。 陶三给她介绍道:“这些识字的,多是被大户人家打发出来的,像这种犯了事儿被打发出来的卖不上价钱,您是钱掌柜介绍来的,我肯定得把话说到明处。” “再有就是家里犯了事儿,被流放的那些,那些人要跟官府打交道,我这儿也不敢收,还有一种就是家道中落,卖儿卖女的。” 经过陶三的介绍,赵宁双才看出来,这些识字的人被分成了三批,最前面的是家道中落被卖了的,后面的都是有问题的,家里背景不硬,不敢把人往家里带的那种。 “当然了,最后一种最贵,您斟酌斟酌。” 赵宁双下去看了一圈,瞧见一个三十出头的妇人,带着一个八九岁的男童,两人身上的衣服都打着补丁,但是一眼看去就跟别人不一样。 她的脚步在两人面前停下,陶三眼睛一亮,介绍道:“赵姑娘好眼力,他们两个是县里有名的孙秀才的妻儿,孙秀才家里原本有几亩地,后来染上赌博,把地输干净了,宅子也输了,爹娘也被他气死了。” “最后实在没有法子,还不上赌债人家就要砍他的胳膊,砍他的腿,他就把妻儿一起卖了。” “他儿子在私塾里念过几年书,他媳妇也识字。” 赵宁双叹了口气,摊上这样的男人,还不如不成亲呢。 妇人护着儿子说道:“我们娘俩不分开,姑娘要么就把我们两个都买了,要么就别打我们的主意。” 倒是个有主见的。 “你会算账吗?” 妇人点了点头。 “我在娘家时,做过一点小生意,会算账。” 赵宁双问道:“既然你娘家是做生意的,为什么会让你们落到这个地步?” 妇人伤心的说道:“还不是我那个赌鬼丈夫,还不上赌债,逼着我娘家帮他还,赌坊的人去我娘家闹了一场,把我爹气病了,我家攒下的家底也全都被他掏空了,我没脸再回去。” 也是个可怜人。 赵宁双拍板道:“就他们母子了。” 陶三喜道:“他们两个一起,得三十两银子,姑娘不再考虑考虑?” 妇人一听自己这么值钱,怕赵宁双不买,让他们母子两人再次流落在外面,也怕赵宁双买了他们,回去寄人篱下。 总之,心里十分复杂。 赵宁双应了一声。 “三十两就三十两,连带着我前面挑的那几个,你一起算账吧。” 陶三遇上大客户了,高兴地脸上笑意藏不住。 “女童每个是三两银子,一共五个,男童贵点,五两银子,一共是四个,加上这两个,六十五两银子!” 赵宁双感慨,几两银子,就买了别人的一生。 按理说,买回去的人只要管吃管住,不给月钱也没人说什么。 农村里很多地主就是这样,花几两银子,把人买过来当牛做马。 回去的时候一辆马车塞不下这么多人,办完卖身契,陶三贴心的帮她把剩下的人给她送回去。 赵宁双扯了些布料,准备给他们做新衣裳。 路上,孙氏跟妇人聊了聊,联想到赵四喜干的那些事情,心里也是不太舒服。 回到家,先把大家